我們持續奮斗,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版首語
時光如大河奔流,載著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億萬中華兒女,昂首闊步行走在2020年的脫貧之路上。這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一年;這是戰疫情戰貧困“兩手抓兩手硬”的一年;這也是各項脫貧攻堅舉措多元發力,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年。
舉旗定向,鼓足干勁;一鼓作氣,頑強作戰。波瀾壯闊的脫貧歷程,正在讓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告別絕對貧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正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決戰決勝、一往無前。
年度熱詞
決戰決勝
帶領全國人民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指標,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國已經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累計減貧9300多萬人。到今年2月底,全國貧困縣從832個減少至52個。
這52個縣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再加上疫情對減貧進程產生的影響,攻克這52個“堡壘”的任務不可謂不艱巨。困難面前,各級黨員干部堅守崗位、靠前指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堅持戰疫戰貧兩手抓,向深度貧困發起沖擊,用勝利成果筑牢脫貧信心。各地在脫貧攻堅戰中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為克服疫情影響,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點對點”幫助貧困勞動力盡快有序返崗。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一系列脫貧部署卓有成效,到今年11月,52個貧困縣均已宣布脫貧摘帽。我國將在現行標準下消除絕對貧困,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掛牌督戰
今年2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開展掛牌督戰工作的指導意見》,我國對2019年年底全國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以及貧困人口超過1000人和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共1113個貧困村進行掛牌督戰,及時解決制約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突出問題,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各單位重點督戰五項內容:一是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情況;二是貧困家庭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公益崗位新增就業、無勞動能力家庭兜底保障情況;三是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和后續幫扶措施落實情況;四是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和幫扶情況;五是中央專項巡視“回頭看”、2019年扶貧成效考核以及各地“大排查”等發現問題整改情況。在掛牌督戰中,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開展督導,推動政策資金傾斜聚焦,指導幫助各地解決突出問題。承擔東西扶貧協作任務的相關省市和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切實履行幫扶責任,聚焦掛牌縣、村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
今年以來,各地高位推動掛牌督戰,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等要求明確重心,解決攻堅難題,確保“督有實效”。堅持既“督”又“戰”、以“督”促“戰”,各地對發現問題逐一對賬銷號,避免督強戰弱、重督輕扶等問題,不斷強化脫貧攻堅措施效果。各地在掛牌督戰中注重抓產業、看長遠,筑牢了脫貧根基。
戰疫戰貧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了正吃勁的關鍵時刻,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全面小康也到了絲毫不能松懈的時候。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但貧困地區各地各族干部群眾鼓足干勁,雙線作戰,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既戰疫情又戰貧困,力爭讓未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加快脫貧摘帽,讓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地各部門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出臺一系列“硬核”措施,促進貧困戶復工就業,制定防返貧措施,科學開展幫扶,確保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在具體工作中,各地一方面強化政策供給和“人財地”等要素保障,注重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向受疫情影響大的領域和人口傾斜;另一方面有針對性解決貧困群眾外出務工、農畜產品積壓、扶貧項目復工等問題,切實防止因疫致貧、因疫返貧。在兩場戰役的戰場上,各地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各種要素保障“硬核”發力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持續保持戰疫情、戰貧困良好勢頭,取得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
為防止疫情造成貧困戶返貧,各地建立返貧監測機制,跟蹤研判貧困人口就業收入情況,對后期確實存在返貧風險的貧困戶隨時落實低保政策,做到應納盡納,做好兜底保障。
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一頭連著發達地區廣闊市場,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創新舉措。今年以來,各地不斷創新消費扶貧模式,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途徑讓更多農村土特產品實現“出山”,豐富著城市百姓的“菜籃子”和“米袋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動能。9月1日,首屆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在京拉開帷幕,活動以促進優質特色扶貧產品銷售、保障城市“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有效供給、構建社會扶貧長效機制為目標,以社會扶貧網為信息服務平臺,將采取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政策支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線上平臺與線下渠道相結合、集中發動與持續推動相結合等方式,統籌各方面資源購買和幫助銷售扶貧產品,拉動貧困地區扶貧產品消費,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20年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主要包括消費扶貧專柜專項推進活動、消費扶貧專館專項推進活動、消費扶貧專區專項推進活動、“扶貧832”銷售平臺專項推進活動和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共5個專項活動。通過系列專項活動,組織動員各方面資源購買和幫助銷售扶貧產品,推動扶貧產業融入全國大市場,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勞動穩定增收。
消費扶貧活動拓寬產業扶貧產品銷售渠道,營造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扶貧的良好氛圍,匯聚成強大的愛心洪流,切實助力農民增收,為鞏固提升扶貧成果“加把勁、再加油”。
穩崗就業
促復工、穩增收、穩就業,是確保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的關鍵之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貧困群眾就業帶來的沖擊,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明確提出,打通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就地就近務工、公益崗位務工三大主要渠道。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工作機制,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有效對接;利用扶貧車間、公益崗位等,促進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結合規范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收益分配開發公益崗位,妥善安置因疫情暫時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各地加大政策供給,落實補貼政策,強化勞務對接,開展“點對點”服務,有效加快了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進程。截至今年10月,已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超過去年全年,穩崗就業取得突出成效。
讓更多貧困戶養上“致富雞”
作者:楊寧(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養雞產業具有周期短、成效快等特點,同時節糧型蛋雞瞄準的是我國人均土地少、飼料資源不足的問題,非常適應廣大貧困地區的氣候和飼料資源特點,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方式。
種業是農業的根基。作為一個家禽遺傳育種工作者,我始終把培育適合我國廣大貧困地區的新品種作為奮斗目標。這些年來,我帶領團隊育成“農大3號”節糧型蛋雞新品種,飼料轉化率達1:1.99,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節糧型蛋雞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廣泛推廣,覆蓋了12個省區的68個國家級貧困縣,幫助養殖戶走差異化養殖的路子,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發展養雞產業,品種要先行。為此,我們團隊共培育了7個國家級蛋雞肉雞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由點到面,成了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業支柱產業,培養了致富脫貧的產業帶頭人,為鄉村振興培育了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
除了培育和推廣新品種以外,我還擔任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帶領體系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分析研究貧困地區的特點和資源稟賦,集成整合規模化養殖技術體系。體系試驗站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國家扶貧政策實施“金雞產業扶貧計劃”,通過近三年不斷探索,開創了產業扶貧新模式,在全國各地已有26個項目先后投產,幫助3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金雞項目成為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我國廣大貧困地區還孕育著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藏雞就是世界獨特的高原品種。這幾年,我積極投身藏雞的開發利用工作,曾多次赴西藏尼木、達孜、林芝等地實地考察,克服高原反應堅持工作。尼木縣自然地理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落后。在我們的建議和指導下,尼木縣制定了《尼木藏雞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1年)》,按照政府、財政、金融、企業、貧困戶“五位一體”扶貧聯動原則,確立了藏雞開發利用的有效模式,讓原始“土雞”成金字招牌。
以“精準扶貧、品種先導、技術集成、體系支撐”為基本原則,我們摸索出了養雞產業扶貧的新模式,我也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科技扶貧絕對不能曇花一現,脫貧摘帽僅僅是第一步,在建立地方特色產業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各地要利用好已經建立起來的產業基地,持續不斷地培養本地人才,讓產業優勢落地生根。
打通科技扶貧“最后一公里”
作者:陸弟敏(廣西百色田東芒果試驗站站長、高級農藝師)
廣西百色田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田東就把芒果產業作為扶貧的大產業。但由于芒果新品種選育跟不上市場需求,科技含量較低,成果轉化少,導致整個芒果產業的經濟效益不高,芒果產業對脫貧的貢獻率很低。
以科技為引領,努力打通扶貧致富“最后一公里”,這是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廣西百色田東芒果試驗站站長和高級農藝師以及全國人大代表,我努力運用科技力量助推扶貧產業提檔升級,以小芒果帶動老區人民走上致富路。
近些年,我穿梭于群山之間,手把手教會群眾科學管理方法,帶領團隊研發攻克了芒果“早花摘除技術”“保花保果技術”和“小分子誘導芒果開花技術”等科技成果,讓芒果增產達24.8萬噸,增加產值12.9億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農產品出現短期滯銷,導致部分芒果種植戶對于是否繼續投資管護準備開花的芒果樹持觀望態度。我提前投入復工復產大會戰,帶著團隊技術和設備來到芒果基地錄制芒果早花摘除技術等視頻,通過遠程課堂、各鄉鎮芒果種植戶微信群、抖音等多種途徑傳播視頻,讓廣大種植戶足不出戶就能夠及時按照視頻教程要求對芒果進行科學管護,為整個年度芒果產量和品質打牢基礎。
目前,芒果產業已經成為田東縣特色農業發展引擎和引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累計有0.54萬戶貧困戶1.1236萬人依靠種植芒果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這些資源我們不保護好,過若干年我們原有的資源可能就要流失了。為此,我積極建議加大保存芒果田間活體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中國芒果產區進行查缺補漏普查,搶救收集野生近緣種、特殊性狀種、地方品種,為我國芒果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提供物質基礎,為芒果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科技的推動,能有效推動當地鞏固脫貧成果。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將帶領技術人員與高校專業團隊合作,建設芒果種質資源系統保護體系,完善芒果產業綠色發展標準,加大力度對無公害水果進行產地和產品的認定,按照生態、綠色、高產高效的標準要求推動產業升級,并促進芒果深加工和產旅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同時,將更多的芒果產業園等打造成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點,助推鄉村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5日 06版)